2023年5月1日,78岁的老人张某秀因口内多颗牙齿缺失到成都高新区南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口腔检查。诊断为多颗牙齿残根、深龋、缺失及慢性牙周炎。可能连张某秀本人也没有想到,正是这次看似简单的口腔治疗,
会让自己感染丧命5月1日,张某秀在局麻下拔除43、45、48等牙齿,遵医嘱口服抗生素。 5月8日,张某秀再次在局麻下拔除32、33、34、35、36、37等牙齿,继续口服抗生素。 5月15日,第三次局麻拔牙,清除12、15、22、23、24、25等牙齿。短短半个月内,张某秀接受了三次有创性口腔手术,此时共计拔除15颗牙齿。每次都使用局部麻醉并配合口服抗生素治疗。5月30日,张某秀第四次走进社区医院,这次是进行种植体取出术,拔除一颗存在了20年的种植体。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次重要的治疗竟然没有留下任何门诊病历记录。6月24日,张某秀第五次就诊,进行全口取模,建立咬合关系。6月27日下午2时,张某秀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就诊。医生为张某秀试戴义齿,这个过程从下午2点半一直持续到4点半。然而,这次长达两小时的治疗过程,同样没有留下任何病历记录。6月27日晚,就在试戴义齿的当天夜里,张某秀突然出现失语、发热症状,伴随着全身肢体不自主的剧烈抖动。这种痛苦的症状一直持续到次日。6月28日上午10点41分,120急救车将张某秀送至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随后收入住院治疗。医院一长串的诊断结果触目惊心,其中最关键的词汇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正是人们所说的"超级细菌"MRSA。由于患者病情危重,7月12日转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7月15日被华西医院收入住院治疗。经华西医院治疗后,患者感染控制住,生命体征平稳,但无明显好转。8月30日出院。出院诊断单上密密麻麻地列着24项疾病诊断,从自身免疫性脑炎到泌尿道感染,从静脉血栓到褥疮,每一项都在诉说着这场感染对老人身体的毁灭性打击。张某秀出院当日转入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住院康复治疗,11月20日出院并转入成都长生肾病医院康复治疗。作为高龄患者,张某秀在短时间内接受了多次有创治疗,本身又存在口腔感染,属于MRSA易感者。社区医院忽略了对患者进行相应检查,这是导致患者最终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并出现后续一系列疾病的主要原因。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治疗过程中,两次关键治疗竟然没有留下任何病历记录,这不仅违背了最基本的医疗规范,更让整个治疗过程失去了可追溯的依据,为后续的责任厘清埋下了巨大障碍。令人遗憾的是,最终经过近两年的救治这位老人还是没有挺过这场因医疗疏漏引发的劫难,不幸离世。 从一次简单的拔牙,到生命垂危,再到不幸离世,如果社区医生对张某秀操作前做规范的检查,排查潜在风险,如果诊疗过程中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或许悲剧不会发生。社区医院显然难辞其咎,理应承担起主要责任,但目前该医院一直在推卸责任,对于这起事故没有任何反思,张某秀的遭遇让人扼腕痛心,家属昔日的欢声笑语被无尽的泪水淹没。张某秀的家属请求相关部门能够正视这起医疗事故,用公正的调查和处理告慰逝者,也给悲痛中的家属一个负责任的交代。这不仅仅是家属的呐喊,更是对整个医疗体系的警示。医疗无小事,每一次操作都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每一项防控措施都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来源:https://www.sohu.com/a/923076041_122316813